国君或皇帝同一祖宗的贵族。

举酒:开宴的意思。

窃:暗地,偷偷地。

终:副词,始终。

乃:副词,用于后一分句之首,表示衔接,可译为“然后”“于是”。

谢:告辞。

引:导引。

上坐:尊位。坐:同“座”,名词。“上坐”前的“坐”为动词。“上坐”前省介词“于”(在)。

遍:周遍,一个一个地。

赞:见(xiàn),这里是介绍的意思。“赞”是使动用法。

酒酣:饮酒兴尽畅快。

为寿:也叫上寿,意思是向尊者献酒,并致辞祝颂。“侯生前”之前省介词“于”(向)。

因:于是。

之: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,取消短语的独立性。

为:难为,作难。

足:够。矣:啦,表示事物的既成状态,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。

乃:(仅仅)是。

报关者:名词性“者”字短语,守城门的人,即负责开关城门的人。关:门栓。

不宜:不应该。

有所过:有逾越常礼之处。所过:名词性“所”字短语,作“有”的宾语。过:逾越。

故:特意。

过之:逾越常礼。之:代词,指向侯生“遍赞宾客”一事。

就:成就。

之:的,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,表示领属关系。

立:使……立,动词的使动用法。“市中”前省介词“于”(在)。

过客:访问朋友。过:访问。

以:介词,后省宾语(之)。

以……为……:文言中表示意谓意义的格式。以:是表“译文”意义的动词,与“为”字相配,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,表示对人或事的看法或判断,相当于“认为……是……”。

而:连词,连接两个句子,表示并列关系,可不译出。

长者:有德性的人。

也:表肯定语气。

于是:承接连词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于是”。

罢酒:结束宴会。

遂:就。

为:成为,做了。

所过:名词性“所”在短语,意即“访问的”。

屠者:以屠宰牲畜为业的人,可译为“屠夫”。

子:古代男子的尊称。

贤者:有才德的人。

莫:无指代词,表示“没有谁”的意思。

知:了解。故:所以。

隐:埋没,作“隐居”讲,也通。

耳:助词,表示范围的仅此性,相当于“而已”,这里可不必译出。

数(shuò):多次。

请:拜访他,代朱亥。

故:故意。

复谢:答谢,问访。

怪之:以之为怪,意即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,“怪”属意动用法。之:指代上面两句的内容。

秦昭王:即昭襄王,名则,在位时间为公元前~前年。秦破赵长平军,在公元前年。秦昭王命白起为大将军,在长平大败赵军,活埋赵军降卒四十万人,赵国大为震惊。

长平,赵地,在今山西省高平县。

邯郸:赵国都城,在今河北省邯郸市。

赵惠文王,赵孝成王的父亲。

平原君: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,任赵相。公元前年,秦兵围邯郸,他组织力量坚守。

数(shuò):多次。

遗(wèi):致送。

将(jiàng):统率。

众:这里指军队。

使使者:派遣使者。前一个“使”为动词,派遣。后一个“使”与“者”结合,组成名词性短语,用来指代人,意即“出使的人”(使臣)。

旦暮:早晚间,形容很短时间。

且:副词,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,可译为“就将”,“将要”。

下:动词,攻下。?

而:这里用为假设连词,如果。

者:语助词,用在表假设的分句的末尾,可译为“的话”。

已:时间副词,可译为“在……之后”。

拔:攻克,与上文的“下”为近义词。

移兵:调动军队。

之:它,代“诸侯”。

止晋鄙:叫晋鄙停止前进。止:使……停止。

留:使……停留,都表使动。

壁:原义是营垒,这里是安营驻扎的意思。

邺:魏地名,靠近赵国,在今河北省临漳县。“邺”前省略介词“于”(在)。

名:名义上。

持两端:手握两头,比喻对双方采取两面手法,不敢得罪或支持哪一方。

以:连词,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,可译为“来”。

观望:怀着犹豫的心情,观看形势的变化。

冠盖相属:指使者相连续。冠:帽子,借指礼服。盖:车盖,借指华美的车子。冠盖:指使者。相属(zhǔ):连续不断。

让:责备。

胜:平原君(赵胜)自称,可译为“我”。

自附:自愿地依附。

婚姻:亲戚,因男女婚嫁而结成亲戚。所以……:名词性短语,可译为“……的缘故”或“之所以……”。

者:表句中停顿,并提示下文将有所说明。

以:因为。

高义:高尚的道义。

为:是。

急人之困:为别人的困苦焦急操心。急:形容词用作动词。

今:如今。

而:然而。

安在:(表现)在哪里。安,疑问代词,表处所,作动词(在)的宾语,倒置。

也:与(安)配合,表疑问语气,可译为“呢”。

且:连词,况且,表转换话题。

纵:连词,纵然,即使。

轻:看不起,形容词用作动词。

弃:抛弃。之:我,代平原君。

独:副词,可译为“难道”“竟(然)”。

邪:吗。

患之:为这件事担忧。患:忧虑。之:指赵求救而魏王不肯救。

终:始终。

度(duó):估量,推测。

终:终究。

得之于王:从魏王那里得到给赵的援助。之:贷出兵救赵的事。于:从。

计:决计,打算。

不独生:不独自活着,即下文“与赵俱死”的意思。

令:使,让。

乃:副词,于是,表示前后两个分句的衔接。

宾客:止门下的食客。

约:准备。

乘(shéng):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。

以:率领。

赴秦军:赶去与秦军拼命。赴:奔走以从事,这里有舍身投入的意思。

赵:指赵国将士。

俱:副词,一同。

过:经过,与上文“过客”“有所过”等的“过”,含义不同。

具:备,都,完全。

所以:表原因,这里可译为“之所以”。

欲:将要。

死秦军:与秦军拼命,与秦军同归于尽。

状:情况。这是个双宾语句,省近宾语“之”,“之”代侯生。译时用“把”字将远宾语提到谓语“具告”前。

辞决:辞别,告别。辞:告。决:通“诀”。

勉之:努力。之:为凑足一个音节,无义。矣:吧,表祈使语气。

快:痛快。

所以待侯生:名词性短语,意即“用以对待侯生的礼节”。

备:完备,周到。

矣:了,表肯定语气。

莫:没有谁,无指代词。

且:副词,将要。

曾:副词,表示事实出人意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。竟(然),简直。

岂:难道。

所失:名词性“所”字短语,这里用来指代“礼节不周到的地方”。失:失礼,礼节不周到,与上句的“备”字相对而言。

哉:与“岂”配合,表反问,可译为“吗”。

引车:率领车骑。

故:副词,早已,本来就。

之: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,取消短语的独立性。

名:声名。

闻:传布。“天下”前省略介词“于”(到)。

他端:别的办法。

而:却,表转折。

赴秦军:舍身投入秦军。

譬若:好像。

以:拿。

馁:饥饿。

何功之有:即“有何功”,有什么作用。之:起着把宾语“何功”提前的作用。哉:与“何”配合,表疑问,可译为“呢”。

尚:副词,还。

安:为什么,何必。

事:用。

遇:对待。

厚:优厚。

而:却。

以是:因此。

恨之:对我的行为感到遗憾。恨:遗憾。也:表示肯定语气。

再拜:连拜两次,表示礼节隆重,反映求计心切。

因:于是。

问:咨询,请教。这一句省略的成分比较多,全句的意思是:于是向侯生请教救赵的计策。

乃:就,于是。

屏(bǐng)人:叫旁人走开。屏:使……退避,动词的使动用法。

间(jiàn)语:密谈,私语。

兵符:征调兵将用的凭证,用铜玉或竹木做成,状如虎,又成虎符,上刻文字,剖成两半,彼此相合。一半授给出征将帅,国君有命令,派人持留下的半符前去传达,两相吻合,命令才能施行。

卧:卧室,寝宫。

而:顺承连词,可不译。

如姬:安釐王宠妃。

幸:旧指得帝王宠爱。

力:能力。

窃:窃取,偷到。

资之:为这事悬赏。之,代“如姬父为人所杀”的事。一说,资,做“蓄”解;资之,蓄为父报仇之心。

莫:没有谁,无指代词。

为:对,介词。

之:用于分句的主谓之间,表语意未完。死:这里是献出声明的意思。

无所:是表示否定的动宾关系的习惯格式,相对于“没有什么……”。无,是个动词;所,与后边的动词相结合,作“无”的宾语。

辞:推辞。

顾:只是,但是。

路:途径。

耳:罢了,表限止语气。

诚:副词,果真。

许诺:答应。

则:就(会)。

却秦:使秦军退却,意即打退秦军。却:使……退去,使动用法。

伐:功业。

果:果然,真的。

主令:国君(或天子)的命令。

有所不受:有时(可以)不接受。吕昌莹《经传衍义》:“有所,谓有时也。”以:连词,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,可译为“为了”。

便:利。

即:连词,即使。

授:授给,交给。

请:问,请示。

臣客:我的朋友。

与俱:跟(您)一起去。介词“与”后省宾语“之”(公子)。俱:与“偕”同义,一路同行。

听:听从。

大善:很好。“使”后省兼语“朱亥”。

击:打死。

泣:流泪,低声哭。

嚄(huò)唶(zè)宿将:意思是叱咤风云很有威望的老将。嚄:大笑。唶:大叫,很有威势的样子。宿将:有威望的老将。

是以:因此。

乃:副词,帮助表判断。

市井:古代指做买卖的地方。

鼓刀:动刀,操刀。

而:可是。

存:问候。

所以……:相当于“……的缘故(原因)”。

报谢:答谢。

小礼:指“所”字短语,意即“用处”。

急:急难之事,形容词用作名词。

效命:贡献生命。

秋:时机。

过谢:登门拜谢。

请:请让我。

数(shǔ):计算。

行日:行路的日程,行程。

以至晋鄙军之日:介宾短语作状语。以,在。

北乡(xiàng):是“乡北”的倒装,意即面向北方。乡:同“向”。晋鄙军驻地邺在大梁北边,故侯生说“北向”。

自刭:刎颈自尽。

以:送,介词,以(此)。这里有报答的意思。

矫:假传,诈称。

疑之:怀疑这件事。

视:这里指瞪着眼睛仔细观察。

拥:持,掌握的意思。

屯:驻扎。

境:边境。邺,靠近赵国,故说“境上”。

单车:指单单有乘坐的车辆,没有跟随的士兵,犹言单车匹马。

何如哉:(这是)怎么回事呢。何如:表示对情况的询问。哉:表疑问语气,也有感叹的色彩。

无:不。听:听从。

袖:藏在袖子里,名词用作动词。

椎:通“锤”,是用以击人的武器。前一个“椎”是名词,做宾语。后一个是动词,用椎打,“杀”是它的补语。

遂:于是,就。

勒兵:约束,整顿军队。一说,检阅军队。

归养:回家奉养父母。

选兵:经过挑选的精兵。

解去:解除包围,撤离赵国。去:离开。

存:保存。

于:到。

负:背着。

栏矢:简筒和弓箭。栏:盛简的器具。

先引:在前引路,是隆重的礼节。

及:比得上。及公子者:名词性“者”字短语,意即“比得上公子的人”。

自比于人:拿自己跟别人相比。人:指信陵君。意思是邯郸被秦军围困,平原君自己不能像信陵君那样早日击退秦军,因而自愧不如。

决:同“诀”,话别。

果:果然。

怒:恼恨。

矫:即矫令,假传(安釐王的)命令。

知:后面省宾语“之”,“之”代上句的内容。

却:使……退却,使动用法,可译为“打退……”。

将:前一个是名词,将军,后一个是动词,率领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信陵君窃符救赵

信陵君窃符救赵创作背景

 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,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,即公元前258年,当时属战国末期,秦国吞并六国日亟。赵国首都被围甚急,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,不敢援助。就魏国来说,唇亡齿寒,救邻即自救。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,才不惜冒险犯难,窃符救赵,抗击秦兵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陈正宏 .史记精读 :复旦大学出版社 ,2006 .

2、韩兆琦 .史记精讲 :中国青年出版社 ,2008 .

3、韩兆琦 .《史记》解读 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,2008 .

信陵君窃符救赵鉴赏

 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,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,充分表现了信陵君“下士”与“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”的高尚品格。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“窃符救赵”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,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写,写得极为详尽,也极为精彩。侯生年老家贫,是一个地位卑下的“夷门监者”,在当时的社会中,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。然而,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,就“往请,欲厚遗之”,侯生“修身洁行”不肯受。信陵君就专为他“置酒大会宾客”,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,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,而侯生见朱亥后,却“俾倪,故久立与客语”。这时,“从骑皆窃骂侯生”,而“公子色终不变”。到家后,信陵君又引侯生“遍赞宾客”,并且“为寿侯生前”,待侯生为上宾。这一系列的行动,没有丝毫勉强。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,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“执辔愈恭”“颜色愈和”“色终不变”。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,深深感动了侯生,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,愿为他谋划,并为他献身。

 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,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,结构很完整,又不平铺直叙,而是曲折回环,波浪起伏。如宴请侯生一段,公子为侯生“置酒大会宾客”,当公侯将相已“坐定”后,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“夷门侯生”,情节顿生波折;侯生坐车赴宴途中,又要求“枉车骑过之”去看朱亥,又是一折;在见朱亥后又故意“久立、与其客语”,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。再如“窃符救赵”一段中,邯郸被围,赵王求救于魏,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。然而,秦王又告魏王说:“诸侯有敢救者,已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”于是魏王“使人止晋鄙,留军壁邺。”使文章再生波折。公子力劝魏王救赵,“魏王畏秦,终不听公子”,公子无奈,决心“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”。这等于以卵击石,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。公子“行过夷门,见侯生”,“辞决而行”,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:“公子勉之矣,老臣不能从。”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。公子“行数里,心不快”,以为“我岂有所失哉?”于是“复引车还,问侯生”,文章又一波折,这一波折,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“窃符救赵”,并推荐朱亥同行。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:为了救赵存魏,屡立战功、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,真是惊心动魄,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。

  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。他的作品“其文直,其事核,不虚美,不隐恶,故谓之实录。”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,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。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,而是写成一个有血、有肉、有感情、有成功、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。当矫杀晋鄙救赵后,赵王“以五城封公子”时,信陵君“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”。这时有门客劝告他“物有不可忘,或有不可不忘,夫人有德于公子,公子不可忘也;公子有德于人,愿公子忘之也。”于是他“立自责”“似若无所容者。”当他留赵十年,“秦闻公子在赵,日夜出兵东伐魏”,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,他下令门下:“有敢为魏王使通者,死”。为此事毛公、薛公二人去责备他,“语未及卒”,他“立变色”,“告车趣驾归救魏”。这些描写,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,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、勇于改过的精神。这些描写,无损于人物形象,相反,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,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。

司马迁

司马迁(前145年-不可考),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,一说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西汉史学家、散文家。司马谈之子,任太史令,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,后任中书令。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,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,到汉武帝元狩元年,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 ...

司马迁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暝发新昌县,晨临赤土隈。

秋花随地有,渚雁与云来。

()

梦断霓裳阕,是天风、忽然吹下,广寒宫阙。银浦流云三万顷,误了两番游历。

问灵药、偷来何益?青女素娥齐掩泣,痛文箫、不上神仙籍。

()

百年妄引几曾停,看取池塘草又生。蝶戏落花真自适,莺啼深院欲谁惊?

卢郎此去应如愿,宋玉从来最有情。一枕好风吹酒觉,不愁春梦不分明。

()

古香拂拂手摩挲,为惜牟珠剩几多。凭仗血诚通姓字,一编高拥意如何。

()

路转溪湾山更幽,也知天意恊人谋。仙家剩有沧洲趣,画壁须烦顾虎头。

()

讲明圣学远方来,仁宅居安义路开。多少红尘名利窟,岁时相遇只衔杯。

()